🦠 莱姆病是怎么传播的?
-
病原体:Borrelia burgdorferi(伯氏疏螺旋体,美国常见)及其近缘种(欧洲/亚洲常见 B. afzelii、B. garinii)
-
传播媒介:硬蜱(特别是Ixodes scapularis、Ixodes ricinus等)
-
传播过程:蜱虫叮咬吸血时,将体内的螺旋体传入人体皮肤与血液中
-
潜伏期:通常为3~30天(平均约7天)
📌 并不是所有蜱虫叮咬都会导致莱姆病,但在流行区被叮咬的风险显著增加。
🎯 为什么会出现“靶心样”皮疹?
靶心样皮疹(erythema migrans)是莱姆病早期最典型的症状:
-
病原体扩散
螺旋体在皮肤内沿着扩散路径移动,引起局部炎症。 -
免疫反应
免疫细胞在感染中心聚集形成红色丘疹,随后向外扩展。 -
中心颜色变化
中心炎症逐渐减轻,颜色变浅,而周边炎症圈仍呈红色,形成“红-白-红”的环状外观。 -
形态特点
-
直径可达5cm~30cm
-
通常不痛不痒
-
会在几天到数周内逐渐扩大
-
📌 靶心样皮疹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,但一旦看到这种特征性皮疹,应高度怀疑莱姆病。
✅ 莱姆病的其他临床表现
阶段 | 时间 | 主要症状 |
---|---|---|
早期局限型 | 感染后3~30天 | 靶心样皮疹、低热、乏力、肌肉酸痛 |
早期播散型 | 数周~数月 | 多处皮疹、关节疼痛、面瘫、心律不齐 |
晚期慢性型 | 数月~数年 | 慢性关节炎、神经系统症状(记忆力下降、麻木) |
🏥 如何确诊与治疗?
确诊方法:
-
临床症状(靶心样皮疹可直接确诊,无需等血检)
-
血清学检测(ELISA + Western blot 双试验)
-
流行病学史(蜱虫叮咬史或居住/旅行史)
治疗方案:
药物 | 用途 | 疗程 |
---|---|---|
多西环素 | 早期首选 | 10~21天 |
阿莫西林 | 孕妇、儿童可用 | 14~21天 |
头孢曲松 | 神经系统或心脏并发症 | 14~28天 |
📌 早期治疗可完全治愈,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症状。
🛡 莱姆病的预防措施
措施 | 说明 |
---|---|
避免蜱虫密集区域 | 尤其是林区、草丛 |
穿浅色长袖衣裤 | 方便发现蜱虫 |
使用驱蜱剂 | 含有DEET、派卡瑞丁等成分 |
户外活动后检查全身 | 包括头皮、耳后、腋下、腹股沟 |
及时去除蜱虫 | 用尖头镊子夹近皮肤处缓慢拔出 |
📌 莱姆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媒介传播病,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靶心样皮疹并及时用抗生素治疗。蜱虫活动的季节,做好防护措施比事后治疗更有效。
在蜱虫流行区生活或旅行时,记住:一枚小小的蜱虫,可能带来长久的健康困扰。⚠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