🧬 什么是“内因子”?它在体内扮演什么角色?
“内因子(Intrinsic Factor, IF)”是由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,其主要功能是:
👉 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,形成复合物,帮助其在回肠末端被吸收。
简单来说,没有内因子,B12即使吃下肚也会“原路排出”,难以被肠道利用。
📦 维生素B12吸收的完整过程:一环缺失即“失效”
吸收步骤 | 所需条件 | 如果缺失? |
---|---|---|
🍖 食物释放B12 | 胃酸、胃蛋白酶帮助释放 | 抗酸药物长期使用会影响 |
🧬 B12与“结合蛋白”结合 | R蛋白(唾液中)初步保护 | 保护运输 |
🔄 B12转移至“内因子” | 胰液分解R蛋白后,B12与内因子结合 | 缺乏IF → 无法吸收 |
🔚 B12-IF复合物被小肠吸收 | 回肠末端有特异性受体 | 回肠切除也会影响吸收 |
💉 进入血液循环 | 由转钴胺素II运送至组织 | 供骨髓、神经系统使用 |

📌 整个过程高度依赖胃的健康状态与IF的分泌功能。
❌ 缺乏内因子的原因有哪些?恶性贫血是最典型的疾病形式
✅ 常见内因子缺乏来源:
类型 | 机制 | 特征 |
---|---|---|
🧬 自身免疫性破坏(恶性贫血) | 抗体攻击胃壁细胞或内因子本身 | 最常见,见于中老年人 |
🧪 胃大部切除 | 手术去除胃体或胃底,失去壁细胞 | 胃癌、溃疡病术后常见 |
📉 萎缩性胃炎 | 胃酸减少,壁细胞萎缩 | 老年人常见,长期慢性胃病所致 |
💊 长期使用PPI、抗胃酸药 | 抑制胃酸,间接影响IF分泌 | 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等长期服用者 |
🧬 罕见遗传性IF缺陷 | 儿童发病,常合并吸收不良 | 极少见的遗传病类型 |
🩸 缺乏内因子的典型后果:B12摄入→无法吸收→功能性缺乏
即使饮食充足,只要没有内因子:
-
B12 不能进入血液
-
骨髓无法合成成熟红细胞
-
神经髓鞘不能维持
-
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 + 神经损害
系统 | 常见表现 | 解释 |
---|---|---|
🩸 血液系统 | 面色苍白、乏力、气促 | 红细胞合成障碍,血红蛋白低 |
🧠 神经系统 | 麻木、步态不稳、注意力下降 | 髓鞘退化,神经传导慢 |
🗣️ 消化系统 | 舌痛、口腔溃疡、食欲差 | 上皮细胞更新障碍 |
🧪 实验室特征 | B12↓、MCV↑、同型半胱氨酸↑ | 明确提示“功能性缺乏” |
📌 此类贫血也被称为“恶性贫血(Pernicious Anemia)”,若未及时治疗,神经损伤可能不可逆。
💉 没有内因子,维生素B12该怎么补? 只能“绕过胃”,从血液直接输入!
✅ 治疗方案以注射为主、口服为辅:
补充方式 | 优点 | 适用情境 |
---|---|---|
💉 肌肉注射甲钴胺/氢钴胺(1000μg) | 绕过消化道、直接入血 | 缺乏内因子者首选方案 |
💊 高剂量口服(1000–2000μg/天) | 小部分可被动扩散吸收 | 轻症者或注射不便者 |
📆 维持治疗 | 每月1次注射 或 每日口服维持 | 需长期终身管理 |
📌 缺乏内因子者终身需补充B12,否则贫血与神经损伤容易复发。
✅ 内因子是维生素B12吸收的“关键钥匙”,缺乏时必须主动干预!
-
🧬 内因子是胃分泌的糖蛋白,作用是帮助B12被小肠吸收
-
❌ 缺乏内因子时,即使摄入再多B12,也无法吸收利用
-
🧠 导致“功能性B12缺乏”,进而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神经损伤
-
💉 补充方案需绕开胃道,以注射为核心治疗手段
-
🩺 建议中老年人、有胃病史或PPI使用者定期检测B12